不谈价格谈体验:Uber 优步

13 年 8 月 21 日,国内在线打车市场硝烟未散,Uber 中文网站悄然上线。一年半过去了,Uber 逐渐被人熟知,但真正使用的人仍属少数。笔者自 Uber 入津开始使用,几个月来感触颇多。

Uber 之前,笔者一直在使用国内的打车应用,接触 Uber 源于一位滴滴专车司机的推荐。司机大哥虽然为滴滴专车开车,但平日自己出行时经常使用 Uber,推荐我也尝试。这一现象当时着实让我诧异,不过当我接触 Uber 后,原来 Uber 的体验真的与众不同。

从用户体验出发

Uber 的特别不止在于它的「异国血统」,更在于它的经营理念模式。

Uber 采用 B2C 模式来处理订单,用户直接接受商家的服务。Uber 会派发订单至离用户最近的司机,并限制司机拒单。换言之,Uber 保证用户叫到的车一定是最近的可用车辆。

B2C 与 C2C 的区别可见京东与淘宝,目前市面上其他打车应用多采用 C2C 模式,即司机清楚订单的始终地点,挑选自己想服务的订单。C2C 模式虽然将那些「回家/上班路上顺便接单」的专车资源加以利用,但是更多得却是引来了无人接单、索要小费等不良现象。对于用户来说 C2C 模式的体验着实糟糕。

Uber 的 B2C 模式极大简化了叫车的操作、缩短了等车的时间,提高用户体验。司机距离太远、等车时间过长等现象,在 Uber 中理论上不存在。

细节优化带来体验优势

虚的说够了,其实笔者更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 Uber 花式用法,且看笔者这几次真实行程:

行程 1

某天,笔者要把两个百斤重的袋子送到朋友家。路程虽然只有不到一公里,但是一个人实在搞不定,最后觍着脸叫来一辆 Uber 帮忙。司机师傅并没有因为路程短表示不满,最后还提出帮忙把箱子送上楼(被笔者谢绝)——本次行程全程 0.6 公里,耗时 3 分钟,是笔者最短的 Uber 行程。

行程 2

清明节,笔者接待来津旅游的老同学,晚上分手时没法亲自送他回酒店。叫来一辆 Uber,向司机说明情况和地址,再嘱咐同学车费将会自动扣除,不用付费——方便又体面!

行程 3

一次,父亲要赶火车,但是他的手机不能使用 Uber。于是笔者将父亲的位置设为上车位置,叫去了一辆 Uber,并让司机联系父亲,最后顺利把他送到天津站——家人朋友不能用 Uber,即使不在身边,也可以帮他们远程打车。

笔者用起 Uber 这么任性,印证了那句推广语「人民优步为人民」。即叫即上,不需要输入目的地;即到即下,自动扣款——自己家的专车,也不过如此。Uber 相对于同类产品,优化更注重于细节,但就用户来说,细节优化带来的体验优势是巨大的。

「水土不服」在所难免

虽然 Uber 相对国内打车在用户体验上有优势,但「水土不服」的症状也在所难免,在大众评审团面前暴露无遗。

Uber 司机毕竟不是活地图,加之中国城市道路复杂,「坐 Uber 要 Cosplay 导航仪」的梗常被用户拿来吐槽。虽然 Uber 的司机端应用提供导航功能,但需要用户输入目的地经常有偏差,所以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。

Uber 司机在接单时处于被动,但有一些精于算计的 Uber 司机,会利用用户不熟悉的规则拒单甚至牟利。一条规则希望大家在乘车时记住:订单生成 5 分钟后,乘客若取消订单,需要承担一定费用。

Uber 对用户「作弊套利」行为容忍度低且常误杀,用户很难申诉成功。 有朋友曾帮家人注册 Uber 账号并绑定自己的信用卡,本出于好心,结果却全家账号遭封杀。笔者看来,问题可能出在 Uber 的客服能力,也可归咎于国内外习惯差异。

本文对于 Uber 虽然有褒有贬,但相信笔者的观点还算明确。Uber 从用户的体验出发,沿用其 B2C 模式在国内独树一帜,让用户在打车过程中翻身处于主动。确实是一款与众不同、值得大家体验的在线打车应用。

近日,滴滴和一号分别推出快车服务,前者与 Uber 打价格战,后者改用 B2C 模式与 Uber 拼服务。可见国内的在线打车市场已经进入了良性竞争,相信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想看到的市场状态。

[话题讨论] 你有在用 Uber 吗?你的乘车体验如何?欢迎在评论与我们分享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