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和平县的来历

和平县的来历源于当地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。

明朝弘治年间,皇权已经衰朽,大明王朝日薄西山,社会矛盾日益尖锐,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。

明正德年间,浰头(今广东和平)人池仲容揭竿而起,率众起义,史称浰头起义。

池仲容出生在和平县浰头(浰源)曲潭村,自幼家境贫寒,他的父辈靠租种地主的土地和打猎为生,勉强养家糊口。

池仲容少时常随父进山射猎,贴补家用,由于天赋异禀,他练就了一身降兽伏虎的好本领。

明弘治年间,浰头一带连年荒灾,民不聊生,而官府及豪强却强照常催税逼租,毫不留情,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。

此时,敢作敢为的池仲容挺身而出,以“劫富济贫”为口号,举事起义。各地农民纷纷投奔起义军,他们把浰头作为根据地,攻城拔寨,官兵闻风而逃,几年之内,起义军发展到一万多人。

不仅如此,具备军事头脑的池仲容还与横水、大帽山、大庾等地起义军遥相呼应,互为犄角,声势浩大,官府束手无策。

不得已,惊慌失措的明王朝派出自己的顶级人才——南赣巡抚王守仁化解危机,随后,王阳明诱杀了池仲容等起义军领袖,起义失败。

正德十三年(1518年),王阳明在扑灭农民起义后,上奏朝廷在当地设立县治,加强地方治理。

经朝廷核准,原属龙川县的和平,仁义、广三图(都),原属河源县的惠化图,以及江西龙南县邻界一里以内的地域,设立新的县治。

正德十五年(1520年),县衙建成,并使用原龙川县和平图的和平峒之“和平”两字,定为县名,和平县由此诞生了,距今已经503年。

当时的县城及县衙就设在原和平图的和平峒羊子埔,即今天的阳明镇。

图片源于网络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